高职院校“产赛教”融合的优化措施

发布时间 : 2021-04-12 15:55:18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产赛教”融合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促进三方需求互补、优势互补,推进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现代化治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向。

一、融合产业逻辑、大赛逻辑与教学逻辑,跨界建设专业群组

专业群是职业院校的核心枢纽和办学实体,因而,专业建设是“产赛教”融合的落脚点。首先,整合产业逻辑、大赛逻辑与教学逻辑,组建由职业院校牵头,职教专家+教师+企业技师+大赛专家+行政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从“产赛教”融合的角度,开展专业建设、技能大赛顶层设计。其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要设置新专业,淘汰同质化严重、培养质量较差的专业。二是科学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在保持主体稳定性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使专业关停并转有空间、新专业派生有基础,专业结构的生命周期更长。三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赋予和保障学生进校后再次选择专业的权力,倒逼职业类院校内部专业之间被动进行竞争性调整。最后,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上,要厚植职业素养,注重德技并修。一是人才规格要能有效反映真实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将知识、能力、素养融为一体,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要将职业技能大赛包含的“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信念和态度。

二、整合企业资源、竞赛资源与教学资源,重构课程体系

为了促进“赛产教”深度融合,在课程开发上,以“广延课程”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竞赛资源与教学资源,建构“宽与活”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单项课程结构和项目主题式的单元课程体系。一是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大赛组织在共享技术研发资源理念下,可以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或企业研发中心,共同致力于应用技术研发与产品转化,服务行业关键技术。二是构建课程与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大赛案例库、在线开放课程等。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大赛专家等共同开发;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应技能大赛标准,并遵循个体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三是构建实验实训与产研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实训基地校企共享平台,统筹协调校企闲置的实践教学资源,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将技能大赛训练场建设和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建设结合起来。四是构建文化资源共享机制。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大赛文化、企业文化三者属性相同,都能实现精神理念与行为实践的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三者共享更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常规课程与拓展课程及其资源的整合,建构资源丰富、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实现“产业——竞赛——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落实课程思政、三教改革与三全育人,提高教学效能

教学是落实专业建设理念、实施课程思想的根本环节。新时代,职业教育“赛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不断创生教学过程,落实课程思政、三教改革与三全育人,提高教学效能。具体来说,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文化素养、职业精神,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贯彻教学标准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赛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等,推动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和竞赛标准的融合。三是倡导使用内容形式与时俱进的新型教材。教材是人才培养的物质载体,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教材管理办法,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教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四是创新灵活多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的特点,在促进职业教育“赛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中,职业院校要探索“行动导向”、项目式、情景式教学等新教法,大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四、混编企业技师、大赛导师与学校教师,共享重组智力资源

企业技师、大赛导师、学校讲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丰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促进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需要混编企业技师、大赛导师与学校教师,重组智力资源。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政策驱动力。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建立企业、学校灵活的用人制度。建立各级各类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共享数据库,人才标准和评价指标等,调整校企关系,推动人才共享政策贯彻落实。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拉动力、企业推动力和大赛支撑力,巩固人才共享各方的利益基础,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人才共享各方要制定流通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选拔标准、薪酬待遇和岗位评价等。建立服务企业制度,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企业需要开展服务,大赛主办方要广泛邀请行业、学校人员参与赛项设置、标准制订、成果推广等。三是从实践操作层面,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企业可以将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工作转移给学校或共同完成。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置岗位,聘用企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并享受相关待遇;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大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五、用好评价体系、赛事体系与信息技术,变革管理引领院校治理

评价与管理是促进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重要机制。因此,用好评价体系、赛事体系与信息技术,引领院校治理是深化“产赛教”融合的重要改革路径。具体来说:一是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l”和“X”的有机衔接,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二是完善三级竞赛制度,加大校赛普及力度,经常性地开展校内教学“比武”,有效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形成比学赶帮的浓郁氛围;各地教学行政部门(或教研组织机构)要把组织开展中职学校的市级比赛和职业院校的省级比赛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国赛引擎作用,进一步完善比赛方案要求,调整名额分配、细化材料规范,严格审核要求、优化流程安排。三是深化竞赛、教学的治理改革。在教学常态中,合理开展教学比赛,融合比赛与教学的“两张皮”;在贯彻标准中追求特色创新,研制具体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切合实际的特色、基于标准的创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用先进观念和先进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节选自《职教论坛杂志社2020年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