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高职教育评价

发布时间 : 2020-12-09 11:42:53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的价值观照

(一)学习者维度的成长成才之需
“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焦点,培养整全的“人”是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标。从学习者的角度关注人的成长成才是衡量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最基本、最关键的维度。
(二)院校维度的内涵式发展之需
对于院校而言,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现的是集理念、内涵、质量、特色、文化于一体的符合时代趋势的现代化评价,是一种强调过程、诊断改进、协同治理的追求与期待,更是院校内涵式发展对教育现代化评价的诉求。
(三)企业维度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需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需求升级,企业期待的现代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能适应现有岗位、工作任务,更能顺应工作岗位或任务的变幻、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方法,遇到紧急事项能够应变与调整心态,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等。这些“高素质”在应纳入与渗透到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从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多层面检测“高素质”,才能真正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社会维度的“尊劳尚技”氛围之需
从社会的维度审视高职教育文化价值、营造“尊劳尚技”的高职教育文化氛围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价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提升自身吸引力、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之举。
二、教育现代化监测框架下高职教育评价之惑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呈现了“化”的动态过程,教育现代化评价对教育“现代性”的生长起催化、促进作用,然而评价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也会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被不断修正、完善,趋向更加合理、合适。但在“高职教育”类型特征背景下,对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有以下值得讨论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是否需要单独设置
随着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力度日趋增强,未来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可想而知,单独设置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与内涵式发展,其现代化监测趋势应朝着个性化、具体化方向改进。
(二)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结果是否与现实一致
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工作存在着诸多理念与现实不一致情况:一方面,有些具体指标体系及监测点缺乏精确解释、界定,导致各院校因对其解读、理解存有偏差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指标检测点的完整度还不够。需要以“现代治理”的视角,提升评价对于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是否缺失了“人”和“文化”要素
“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灵魂,“文化的现代化”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彰显“类型特征”、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象征。人和文化的现代化评价应融入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这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只有充满了“人”和“文化”要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新时代高职教育面临的人的发展需求与教育现状间的新矛盾,才能从深远意义上实现高职教育育人功能及“人的现代化”,才能从长远上提高社会对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应进行“类型赋能”
(一)评价理念:从“外延”向“内涵”转变
教育评价的理念决定着教育评价工作的方向,教育评价由“外延”走向“内涵”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程度提升的标志。需要指出的是,“内涵”并非一经界定就不发生改变的静态词,高职教育的“内涵”会随着新时代赋予的新意义、新功能以及新使命而产生变化与升级。有学者认为,凡以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设备与条件、工具与技术为指向的现代化努力,均可称为“外延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凡不考虑投入增加而以要素及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主旨的发展,则可称为“内涵式”教育现代化。
构建体现“高质量”的三维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与终身性发展(长度)、职业教育开放融合式发展方式(宽度)、基于职业特性的职业教育发展与评价(深度),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式指标评价取向,多维度思考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真谛。从长度层面的系统性与终身性发展所体现的“教育质量度”层面的监测点,可以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现代性精神”“工匠精神”(体现职业性、现代性)替代“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学业合格率”(偏重学科取向,“现代味”不足);从宽度层面的开放融合式发展所体现的“教育开放度”层面的监测点,可以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双向”具体举措及成效等替代“‘四技服务’收入年增长率”“合作基地年增长率”(偏重院校层面,偏重数据);从深度层面的职业特殊性所体现的“教育质量度”“教育贡献度”“教育满意度”等层面的监测点,可以从行业、产业、职业、岗位、专业等多角度、多立场地进行分类分析与检测,体现职业特殊性产生的专业、院校发展的特色,而非千篇一律的评价。
(二)评价表述: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维度,有学者归纳出三种常用取向:归纳—描述取向(以数据测量为基础)、演绎—分析取向(强调概念演绎和思辨推理)、系统—整体取向(从分析框架进行的论述)。显而易见,三种现代化评价维度取向利弊兼有,取向的选择应根据教育所属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对现代化建设的诉求、教育主体意志或价值取向、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工具技术类外部保障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因此,高职教育现代化指标监测的表述取向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外部要素、环境、发展趋势等,趋向于从“单一”走向“综合”。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表述取向应综合其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高等性层次特征。
(三)评价监测:从“统一”向“弹性”转变
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取向更加注重“精准性”与“发展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不同特点要求高职教育现代化应结合区域特征,实现从标准化教育向精准化教育转变,监测取向从“统一”向“弹性”转变。从监测对象来看,因分层分类的弹性监测,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思考:根据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与办学特色,将其与中职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区分开来,分别设定合适的指标;根据不同行业发展背景及时代特征,对监测指标进行区别化设计;根据“优质”“高水平”院校与非“优质”、非“高水平”院校发展竞争力体现的差异性,对监测指标进行差别化设计;根据院校自身的历史性发展,体现院校纵向进展的监测指标设计,等等。总而言之,同一张现实描述型指标监测统计表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彰显出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求。
从监测方法来看,应体现注重过程的“动态性”监测。教育现代化是长期的动态化实现过程,所谓“动态性”监测,体现在尽量避免过多地关注教育规模、设备、投入等教育现代化的静态外部条件类量化指标,而是应呈现出教育现代化要素的动态化发展进展、趋势及影响因素,能够显示高职教育发展顺应现代化背景所作的调整性、适应性以及引领性举措。
(四)评价关系:从“单向”向“共建”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开放”“多元”等要素在教育评价中的融入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高职教育的跨界性特征明显,其教育评价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院校自身、企业、社会的共同建设,因此,“协商共建”式评价更符合未来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与评价的期待。